近日,北京市東城區天壇街道因地制宜、因時施策,在平房區內開展“垃圾不落地”工作,精簡垃圾桶站,減少污染源,降低維護成本,提升分類質量。
從2021年8月開始在精忠社區、東曉市社區、西園子社區三個平房區內率先試行“垃圾不落地”的投放模式。即在試點區域,分批次取消垃圾桶站設施,采用流動式、定時定點收集垃圾模式,實現人車直接對接。居民可以將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裝袋密封好,街巷物業垃圾分類人員在胡同口或院門處進行集中收集。除集中作業時間段外,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,逢節假日適當延長收運時間、增加收運頻次。
黨建引領,高位推動“要分類”
街道第一時間成立試點工作小組,制定“垃圾不落地”工作方案。每日召開“垃圾不落地”調度會,匯集街道各部門、網格、社區、物業等多方力量,共同協商交流,重點總結當日工作開展情況,深入分析存在的困難,以收集問題、解決問題促進“垃圾不落地”工作有序、高效進展。積極發揮干群齊上陣、黨員先帶頭的作用,機關干部、社區老黨員、在職黨員參與宣傳、指導,每日來往于街巷、院落間,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,積極動員群眾生活垃圾“要分類”。同時,加強垃圾分類指導員著裝、話術、專業知識等相關培訓,做好“一看二勸三引導”工作,即看垃圾應屬于哪一類,勸導居民分好類,引導居民正確投放。全面提升垃圾分類工作人員業務水平,強化責任感,做到“不懈怠、不敷衍、不疏漏”“有耐心、有信心、有創新”。
廣泛宣傳,激發動力“愿分類”
一是宣傳引導,注重營造濃厚氛圍。針對“垃圾不落地”張貼發放一封信、宣傳折頁,詳細講解垃圾分類知識,做到人人會分類,人人愿分類。入戶宣傳及桶站指導員引導宣傳,一對一告知每家每戶收運的具體時間和路線,轄區物業為了給垃圾分類活動助力,專門向居民發放垃圾袋、消毒濕巾等垃圾分類相關小獎品,鼓勵其積極參與垃圾不落地工作,做到“見縫插針”,營造人人參與、人人共享的治理氛圍。三個平房區試點區累計入戶6334戶,17492人次,宣傳率達到100%。每日為居民發放垃圾袋700余個,消毒濕巾50余包,累計發放垃圾袋58800余個,消毒濕巾4200余包。
二是主題強化,充分調動居民參與。結合節假日、環保節日、周末大掃除等活動在社區組織開展大型現場宣傳活動,并設立宣傳服務區、展示區和互動區。宣傳服務區:針對垃圾分類知識進行講解,并征詢居民對于垃圾分類的意見;介紹垃圾的回收處理流程。展示區:通過宣傳展板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垃圾分類的基本常識,突出垃圾分類后的去向、不分類的危害、分類后的垃圾后處理等?;訁^:通過知識問答、趣味游戲等方式和居民增強互動,讓居民加深認知和興趣,使居民認識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和緊迫感,提高居民垃圾分類意識。
積分獎勵,養成習慣“會分類”
制定天壇街道居民生活垃圾投放積分兌換方案,針對參與“垃圾不落地”的平房區居民,通過實行打卡獎勵機制,注重培養居民日常習慣的養成。為居民發放積分手冊,建立基于廚余垃圾、其他垃圾、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四分類垃圾積分兌換體系,讓居民在參與垃圾分類的同時具有榮譽感和使命感,切實提高居民源頭分類投放實效。每日由垃圾分類清運車的工作人員進行指導垃圾分類投放,并在積分手冊上按日期進行蓋章,一個印章計1積分,憑借印章數量兌換可相應的獎勵禮品。同時,定期對垃圾分類工作人員進行培訓,鞏固自身專業知識的同時,便于科學引導居民共同參與。
定時收運,合理引導“促分類”
隨著居民定時定點投放意識的增強,居民逐漸適應后,開始實行分批撤銷桶站,撤桶期間認真做好群眾工作,深入了解居民訴求,及時調整優化工作方案,最終引導大家養成將垃圾分類處置、定時定點投放的良好習慣。
一是深入調研,廣泛征求意見。在入戶過程中,對居民關心的桶站撤銷、垃圾收運等問題,工作人員一一解釋說明,對居民作息習慣、弱勢群體關懷、特殊點位處理等細節問題進行逐一調研,盡最大可能減少對居民的干擾。采用搖鈴方式,溫馨提醒居民投放垃圾的同時,喚醒老北京回憶,增進居民感情。為一些行動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門回收垃圾服務,為居民提供切實便利,為工作開展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。
二是問題導向,講究“對癥下藥”。以居民需求為導向落實方案,因地制宜推進“垃圾不落地”工作的開展。比如,對于桶站位置離房屋較近的區域,居民想要擺脫垃圾桶的愿望更強烈,執行“垃圾不落地”就顯得更為必要。所以從存在暴露垃圾、桶站滿冒、周邊不潔以及桶站臟污破損等問題比較多的桶站啟動,確定第一批撤桶的點位。這些桶站撤掉后,附近居民支持情緒高漲,自發宣傳垃圾不落地好處,并自制了易清洗的簡易廚余垃圾桶,在胡同內推廣開來。
加強巡視,長效機制“助分類”
目前收運時間為上午7:00-9:00、中午12:00-15:00、晚18:00-21:00,每個時間段每個點位停留兩次,每天每個點位定時停留6次,根據點位周邊輻射居民戶數,具體停留時間十分鐘到二十分鐘不等。在定時收運時間以外的空檔期,安排物業公司垃圾分類巡視人員分組對管轄區域進行巡回收集。同時,著力構建街道、物業、社區、居民、社會志愿組織的“多位一體”監管體系,共治共管,確保暴露垃圾第一時間清理。在執行第二批撤桶過程中,由于上班族的上班時間跟收運時間間隔較長,出現早高峰時段暴露垃圾較為集中的問題,針對此類情況對附近居民進行走訪入戶,并增加早晨5點到7點的街巷巡視,有效減少了暴露垃圾。
自街道開展“垃圾不落地”工作以來,垃圾分類減量成效明顯,以精忠社區的一個撤桶點位為例(西草市東街98號),撤桶以來分出率提升3%左右。通過“引、宣、分、收、巡”五步法落實“垃圾不落地”工作,有效改善了平房區生活環境質量,提升了居民良好居住體驗。下一步,街道將繼續以高度的政治自覺、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,切實把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,緊貼新時代歷史任務,緊緊圍繞“五個東城”建設目標,真正辦好群眾身邊的“兩件小事”,及時解決好居民反映突出的問題,打通基層治理“最后一公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