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北京市西城區新海苑小區,位于小區出入口處的兩個生活垃圾分類驛站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,不時有居民前來投遞垃圾,物業工作人員則有專人負責對垃圾進行二次分揀。新海苑小區目前已經通過考核驗收,成為“北京市垃圾分類示范小區”。一年來,西城區的北京市垃圾分類示范小區已經有55個。
德外大街西社區黨委書記說,小區有840戶居民,建成生活垃圾分類驛站后,小區將原來有11組桶站并為兩處,搬進了驛站,不僅美化了小區環境,減少了蚊蠅滋生,居民投放垃圾,還可以稱重積分,兌換生活用品。驛站內,還張貼了可回收物價格目錄以及預約上門回收app二維碼。
西城區城市管理委負責人介紹,西城區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“兩網融合”。其中,展覽路街道可回收物體系建設已覆蓋17個社區,新街口、廣內、天橋、西長安街、廣外5個街道也已基本完成了可回收物體系建設工作。全區使用121輛廂式貨車、141輛密閉電動三輪車流動回收1386個居住小區,實現全區全覆蓋。同時,在15個街道采用APP預約上門回收方式,已經覆蓋了775個居住小區。
同時,西城區以全流程、全品類、全覆蓋為核心標準,著力打造垃圾分類全流程精細化管理系統。不斷完善系統,使之具備統計垃圾分類主體信息、建立全場景業務數字現場、垃圾分類檢查考評、垃圾分類宣傳、垃圾分類相關服務與公眾參與、大數據分析等功能,為垃圾分類工作的頂層設計和責任落實提供技術保障。
西城區獨創性地運用“區塊鏈”技術,依托城市大腦和街道級平臺的功能及業務延伸,逐漸豐富區級平臺部件庫,構建更為立體的管理平臺,推進形成集數據采集、數據統計、考核監管、決策分析等諸多功能于一身,最終將精細化管理工作落實到業務流程中,實現垃圾分類的全流程精細化管理。目前,已完成全區18539個十類垃圾分類責任主體精細化系統GPS定位工作,為全區2560輛其他垃圾清運三輪車統一安裝了“身份證”標簽工作。
據了解,一年來,西城區居民家庭廚余垃圾分出量從日均32.13噸提升到目前的170.71噸,分出率保持在18%以上;其他垃圾產生量從日均1300.68噸下降到目前的717.75噸;2021年生活垃圾日均清運量低于2020年的平均水平,減量效果顯著。
全區桶站數量從條例實施之初的7668組減少至4005組,減少了3663組;大件垃圾投放點從75處增加至385處、裝修垃圾投放點從78處增加至384處;分類驛站從3座增加至167座;可回收物中轉站從5座增加至15座。
下一步,面對轄區居住小區物業作用發揮不均衡、垃圾清運各環節的銜接還需要進一步加強、居民自主投放準確率仍需進一步提升等問題,將繼續通過一對一、點對點、設立紅黃榜等方式,進一步提升居民參與率和自主投放準確率;以核心區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的覆蓋率要達到20%——30%標準,提前著手,補齊短板,在小區公示牌設置、容器設置、桶站建設、桶站值守、廚余垃圾分類純凈率、收運車輛規范化、收運合同8個方面達標100%基礎上,兼顧黨建引領、分類成效等10個方面的內容,精心打造示范小區;將垃圾分類驛站建設工作納入到為民辦實事工程中,將分類驛站按照每個社區建設一個分類驛站進行考核;完成對居住小區、平房區設置的垃圾桶站全方面的排查工作,在“四有+三選配”標準基礎上,進一步優化桶站,更換破損容器,強化“技防”能力,保持桶站干凈整潔;進一步加強全流程精細化管理系統建設,強化數據對接,實行實時上傳,推進形成市、區、街道三級系統對接。